新闻中心
NEWS CENTER

名称:斯诺克直播大厅

地址1: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华南城环球物流中心502

地址2: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深圳市龙岗区华南城M13栋120号

电话:0755-28815622

E-mail:robin@honvei.com

新闻中心
首页 > 新闻中心

中国经营大师宗庆后与娃哈哈王国

来源:斯诺克直播大厅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3-26 07:57:35

  无私,自己不存在高消费爱好,但豪掷 6 亿给员工发红包;“独裁”,连买一把扫帚的钱都要亲自批。

  几十年来,几乎每天工作 16 个小时,一年 200 天奔走在市场一线,带领团队从小作坊一路狂奔,成长为中国饮料巨头。

  1987 年的宗庆后,遇到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,他所在的杭州上城区校办企业,由于前任承包者经营不善,正在寻找新的承包者。

  招标会上,原先跃跃欲试的人面露难色,上面定的第一年利润指标就要 4 万,但开办费只有 4 万、2 个人力,还要承担一笔 14 万的贷款,宗庆后率先站起来:

  41 岁的他在这家经销部工作了 8 年,糊过纸箱,卖过电表,一心想干一番大事的他知道,自己比任何人都需要这个机会。

  从 18 岁那年,作为知识青年进入舟山农场,他就是农场里最勤奋的劳动力。一年后,又进入绍兴茶场,在各类繁杂、辛劳的工作中,一干就是 14 年。工友们打牌、恋爱、喝酒,他在宿舍里看《毛选》。

  父母替他担心,寄去一套家具,希望他至少先成个家吧。可宗庆后不光退回家具,还留给父母一句话:

  1978 年,中央出台了个新文件——“城镇干部职员退休后,下乡知青子女可以回城顶替”,33 岁的宗庆后就顶替母亲,成为杭州一所校办工厂的工人,在销售员岗位上一干又是 8 年,直到 1987 年的这次招标会,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,从销售员成为承包者。

  经销部刚成立时,宗庆后主要向各小学,批发销售文具纸张、拖把苕帚等日用品,之后,兜售起冰棍和汽水,但这些根本不能帮他完成销售目标。

  这时,他发现一家叫 “中国保灵” 的公司,在狂销一款名为 “中国花粉口服液” 的保健品,保灵也正好看上了宗庆后的校办企业属性,想把这款产品推销给中小学生。

  合作出乎意料的顺利,仅 3 个月,宗庆后就卖出了 120 万盒花粉口服液,之后成为保灵最大的经销商。

  因为销量太高,保灵产能跟不上,还顺势接起了代加工的生意。1987 年 11 月底,宗庆后建成了一条日产 1 万盒的口服液罐装生产线。

  但一段时间后,宗庆后听闻花粉口服液含激素,可能会引起儿童性早熟。他建议保灵放弃生产,转做其他口服液,但被对方拒绝了。类似的摩擦时有发生,处处受掣肘,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酝酿——“为什么我不能生产自己的营养液?”

  全国 3.5 亿儿童和中小学生中,有 1/3 的人营养不良。以浙江省为例,8 - 12 岁的儿童中,营养不良比例接近一半。

  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,也是一个被忽视的蓝海。70 年代计划生育政策,带来了大规模的独生子女家庭和时代流行词—— “小皇帝”。宗庆后想起女儿也是到饭点吃饭难,大人追着喂饭也不吃。

  他立刻回看曾经调查过的口服液,都是主要是针对成人的营养品,他瞬间理解了和保灵合作时,针对儿童市场的口服液为何会热销,之前算是误打误撞,这次他完全懂了:

  全国儿童市场有 3 亿消费者,1/10 就是 3000 万,如果能在这一个市场上喝上“头口水”,就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功。

  他立刻找到浙江医科大学医学营养系的教授朱寿民,后者结合中医学与现代营养学理论,将健胃消食的桂圆、红枣、山楂引入配方,与其他原料达成营养均衡。

  产品出来了,下一步就是推广,这个环节中,宗庆后开始展现出他营销大师的天赋,他的绝招就是——广告轰炸。

  1988 年 6 月,新品尚未上市前,宗庆后就在《杭州日报》头版刊登一条大幅广告:

  一种高效能的儿童营养液,已在杭州保灵食品厂试制成功,特向社会各界征集产品的名字及商标图案。

  根据测试,每 100 毫升营养液内含钙元素 28 毫克、铁元素 12.5 毫克、锌元素 12.5 毫克、蛋白质 1.4 克以上,这些营养元素对改善儿童营养不良、不全面问题及增强体质都是必需的。

  对钙铁锌元素具体含量的标注,是实证广告的做法;向公众征集产品的名字与商标图案,是通过让我们消费者亲身参与,从而链接其与商品的情感。

  打广告时,宗庆后特别敢砸钱,尽管当时手里只剩下 10 万流动资金,他还是和杭州电视台签订了一份价值 21 万元的电视广告合同,插入 “喝了娃哈哈,吃饭就是香”。

  这么干当然非常冒险,但好在,效果非常明显,4 个月后,娃哈哈儿童营养液正式投产,仅一个月,就 “爆单” 了。

  广告播出当月,娃哈哈儿童营养液销量达到 15 万盒,除了继续用电视媒体扩大娃哈哈知名度,宗庆后又邀请中国营养学会专家为娃哈哈撰文推荐,在上世纪 80 年代末,中国广告业并不发达,“实证广告 + 专家推荐”的方式,彻底冲击了当时的消费者,当年,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实现 488 万元的出售的收益,创造利税 210 万元。

  1989 年 4 月,在与保灵完成彻底切割后,宗庆后所在食品厂更名为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,版图进一步扩张至上海、天津、北京、广州。

  在上海,面对《解放日报》《文汇报》《新民晚报》更加高额的广告费,他狠了狠心,投。

  在天津,他同时使用报纸、电视、广播、车站站牌等多种媒介,全方位、无死角地对天津市民进行广告轰炸。

  跑到当地的城市,先是跟当地报社、电视台的人见面,签广告投放合同。那时候送上门去做广告的企业大概只有我们娃哈哈,然后拜访当地的糖酒食品经营公司,把签下的广告合同给他们看,告诉他们我们要怎么促销,请他们吃货、铺货、卖货。再然后,就是昏天黑地的广告轰炸,一个城市不出一个月就打下了。最后,就留下一两个人在当地,接着铺货、结款、巩固市场。我们就照着地图到下一个城市去如法炮制。

  1989 年,娃哈哈出售的收益达到 2713 万元;1990 年,娃哈哈销售逼近亿元大关。大街小巷的广告助力了娃哈哈惊人的销售额,也证明了宗庆后的远见。不过,狂销的背后是——产能跟不上。

  三年时间,娃哈哈儿童营养液的产能扩大了 60 倍,狭小的厂房早就塞不下全国各地的订单了,只能被迫四处租车间生产,而生产一旦跟不上,就会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,输给对手。

  他多次向上级申请批地建厂房,但始终没批复,后来杭州市政府给他支了个招,娃哈哈可以兼并一家亏损的国有企业 —— 杭州罐头厂,以此获得厂房和土地。

  杭罐厂与宗庆后的厂房隔街相望,曾是全国十大罐头厂之一,外贸部定点出口加工公司,年销售额超过 1000 万元,光厂房就有 6 万方,是娃哈哈厂房面积的 30 倍。但当市场经济替代了计划经济,以及西方对华制裁,造成外贸订单减少后,杭罐厂逐渐没落,1991 年,负债已超过 6700 万元。

  市委向宗庆后提出了多种方案:代管、联营、合并。合并方案中,娃哈哈能不用出一分钱。这不仅能帮助娃哈哈最快解决产能问题,还没什么压力。宗庆后心动了,但他思考完还是决定——彻底兼并:

  他决定,出资 8411 万整体收购杭州罐头厂。在职工接收名额上,市政府意思是娃哈哈只需要接收 500 名合同制工人,剩下员工可以以提前退休、下岗等方式分流,退休员工则由政府安置,这样娃哈哈的担子能轻很多,但宗庆后还是决定,2200 多名职工全部接收。

  一下子多出 2000 多张吃饭的嘴,娃哈哈自己的员工也不乐意,他们害怕原有利益会变少。但宗庆后看得更远,他考虑的,是社会舆论。

  90 年代初,姓 “资” 姓 “社” 的问题还争论不休,大国营厂被这种小企业给兼并了,这是不是侵吞国有资产?政府和娃哈哈都面临着巨大的舆论压力,所以,他需要用这样颇有诚意的方式,获得社会舆论的好感,减轻兼并过程中的阻力。

  吃亏是福…… 只要能顺利实施兼并,成功拿到罐头厂的土地和厂房,我们娃哈哈的优势就会发挥出来,蛋糕就能成十倍、百倍做大,别说几千万元债务、几千名员工,就是背上再大的包袱也是划算的。

  愿望是美好的,但杭罐厂职工们根本看不上娃哈哈,也不信任宗庆后。他们在厂区围墙、布告栏上刷满标语、贴满海报,“反对企业被兼并”、“誓与工厂共存亡”。在工作组进驻前一天,中层干部们还准备建立护厂队宗庆后。

  如何在第一次召开的杭罐厂员工大会上彻底征服这 2000 多名职工,成为了宗庆后的一次大考。

  没有居高临下,也不妄自菲薄,而是继续开始客观地向杭罐厂职工,分析他们的现状:

  杭罐厂落到今天,不是大家不努力,而是机制上的问题,是运转了 30 多年的计划经济旧体制,再也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经济冲击了。

  你如果和我们合并了以后,我们现在的奖金就有 1 个月六七十元钱,光奖金就六七十元钱。

  你们小孩子一到六年级的学费,我来承担,杭州市从来没什么企业说小孩子学费公家承担的,他讲了这样的一个东西后,后来感觉很惊讶的,突然会上响起了雷声般的掌声。

  作为一个谈判者,宗庆后清楚地知道,杭罐人最深层的恐惧,是铁饭碗的消失,而他的承诺,为员工们增加了实实在在的安全感。

  历经波折,这桩小鱼吃大鱼的企业兼并顺利结束了。1991 年,自身只有 100 多名员工的娃哈哈,彻底兼并 2200 多人的杭州罐头厂,杭州娃哈哈集团,成立了。

  但很快,问题又来了,这些老国企工人早就习惯了计划经济时代下的工作模式,效率低、积极性也不高,还拉帮结派、关系复杂,最多只管 100 多人的宗庆后,面对这 2000 多名新职工,该怎么管理?

  完成兼并后,宗庆后立刻停掉了杭罐厂原来的生产线,并要求杭罐厂员工花一个月建成一条新的儿童营养液生产线,但杭罐厂人一听,这怎会是?至少也要三个月。

  宗庆后听完非常生气,马上调来娃哈哈原有员工,誓要让他们看看什么叫 “娃哈哈速度”。他和老员工们一起,早上 7 点不到就进厂,晚上也陪着员工们加班,仅仅用了 28 天就建成了一条新的生产线,这让杭罐厂员工一下沉默了。

  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,宗庆后不仅设置了以娃哈哈老员工、罐头厂员工各自为代表的生产线比拼,还雷霆手腕,裁撤一些偷懒的 “干部”,这是他的 “黑板干部” 理论——有能力的,留着;没能力的,擦掉。

  通过清退 41 名干部,批准 60 多人辞职和退休,树立 “多劳多得” 大幅涨薪等正向激励制度,他成功激发了杭罐厂员工的生产积极性,生产线竞争第二个月月底,两个车间的产量已经持平。

  2000 多名员工并驾齐驱,这是娃哈哈规模经济的开始,完成兼并的三年里业绩不断飙升,1993 年,娃哈哈仅用 10 个月就超额完成年度经营指标,产值达到 4.8 亿元,出色的管理背后,还有一个原因,是踩中了保健品风靡全国的时代风口。

  90 年代,保健品市场异常火爆,太阳神、三株、脑黄金、红桃 K、中华鳖精、太太口服液等一大批品牌,靠着相似的广告轰炸,家喻户晓,也赚得盆满钵满。

  比如说,三株口服液,成立不过三年,年销售额就达到 80 亿元,最鼎盛时期,拥有 600 个子公司、2200 个办事处、13500 个工作站,培养了一支超 15 万人的销售大军。

  1995 年,卫生部通过对 212 种口服液进行抽查,宣布 70% 的口服液产品不合格。保健品市场迎来信任危机。同年,《广告法》开始实施,虚假宣传的广告乱象逐步得到控制。1996 年,《保健食品管理办法》发布并实施,政府对保健品行业监督管理力度加大。

  行业大洗牌之下,很多习惯于赚快钱的企业,一时无法自持。三株因为长期的虚假或过度宣传,失去市场的信任。1996 年,又受湖南老农死亡事件影响,在巅峰时陨落。

  靠太阳神赚到大钱的怀汉新,不满足于保健品市场,1993 年一年内,就涉足 20 多个产业,但这些投资不仅没有复制太阳神的奇迹,还让资金链出现断裂,太阳神后来也走向没落。

  1991 年末,宗庆后就有意淡出保健品行业,进军儿童乳饮料行业,推出了娃哈哈果奶,随后,他又吸收罐头厂工人的生产经验,生产八宝粥、银耳燕窝等罐头食品,开始多元化的布局。

  如今回看,这是值得感叹的一点,其实当时无论是和太阳神还是三株比,娃哈哈都是个小公司,和怀汉新、吴炳新泼辣的行事作风比,宗庆后也像是个不敢大胆掘金的老实人。但正是这种在狂热面前,敢于舍弃短期的巨额利润,保持战略定力,坚守产品价值,最终,就创造出了一个体量远超前两者的娃哈哈,也在后来让更多人记住了宗庆后这个名字。

  当然,要成为后来的饮料帝国缔造者,宗庆后的能力远不止于此。他非常善于总结和思考,在很多细分品类里,娃哈哈其实都不是先行者,但往往都能后来居上、逆势反超。

  比如选中果奶产品时,竞争对手乐百氏早已入局,包括八宝粥、纯净水、可乐,都是市场已形成一定规模后再下场的,宗庆后将这一战略称之为 “尾灯策略”,宗庆后自述:

  在追上和超过领跑者之前,循着他们的轨迹迅速前进。这样做可以大幅度地减低创造市场的成本。

  做黄雀而不是螳螂,由竞争对手去培育成形的消费市场,当市场形成后,再迅速跟进,而超越的时机,就是等市场出现动荡时,牢牢抓住这一机会,通过规模、价格竞争,一举反超对手。

  但眼前,他的人手还是不够,要吃下全国的蛋糕,还要再扩大规模。这时,另一个战略在一个契机下形成了 ——“销地产”。

  所谓 “销地产” ,就是产品在哪里销售,就在哪里生产,今天看再正常不过了,但在当年是个创举。促成这个战略的,主要是饮料体积重量大、单价低的特点。一旦产品超出 500 公里运输半径,物流成本上升,产品价格竞争力就受一定的影响,所以尤其需要 “销地产”。

  1994 年,三峡工程真正开始启动,全国掀起支持库区移民工程的浪潮,宗庆后也来到涪陵考察支援项目,很快他决定,兼并这里的三家特困国有企业,把娃哈哈 “销地产” 模式的第一个实验基地建在涪陵。原因一,是娃哈哈在四川市场确实紧俏;二是希望为当地创税、解决就业,履行社会责任。

  初心很好,但涪陵,地处山区,交通不便,天气特征情况差,不利于生产饮料,原材料质量差且价高,且即将兼并的那三家企业设施陈旧、管理落后,困难很多,咬牙啃下来。

  1995 年,新公司投产第一年即创下超 5000 万产值,解决超过 1200 名移民的就业,这是娃哈哈 “销地产” 模式的第一次成功实验,随后几年,娃哈哈以 500 公里为半径,不断在全国各地建生产基地,正是这些坐标,将娃哈哈的产品以最便捷的速度送往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手中。

  “销地产”,解决了饮料帝国的生产问题,也让娃哈哈走出杭州,真正成为了一家全国性的公司。但生产的另一端,还有销售,要想建立一个纵横全国的饮料帝国,这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。

  四、价格体系,全国卖娃哈哈的超市小卖铺如汪洋大海,如果经销商为了自身利益,肆意定价,破坏了市场秩序怎么办?

  这些问题都能拖垮公司,娃哈哈前期大多也都遇到过,那都如何来解决呢?宗庆后他总结经验教训,通过敏锐的市场洞察和超强的执行力,决心将它们一一解决,这诞生了娃哈哈的另一项创举 ——“联销体”。

  娃哈哈没有缺过钱。企业没有过度发展,没有缺过钱。我们当时在搞联销体,我卖出东西先收钱,买下的原材料,月底付钱。在我月底付钱的时候,我钱都已经赚出来了,所以我不需要流动资金。但这个要靠信誉,你保证按时付钱给人家。人家付钱给你,他也放心,而且我也贴利息给他,保证没有坏账。

  宗庆后说的联销体模式大致为:总部 —— 特约一级联销体 —— 特约二级联销体(或普通二批商)—— 零售终端。

  联销体和普通经销商的区别,主要是这个 “联” 字,宗庆后希望能够通过利益捆绑,把大家联合在一起,组成联盟。

  要想成为娃哈哈的特约一级联销体,首先要交一笔保证金,大概是年预计销售额的 10% 以上,接着在经营过程中,每月进货前也必须先结清货款,娃哈哈才会发货。

  对娃哈哈而言,收取保证金,解决的是合作稳定性的问题,也可以对经销商产生一定的约束,便于管理,而先交钱再发货,解决的则是资金链问题。

  当然,为保护对方利益,一个区域内,娃哈哈只会发展一家一级联销体。等到销售环节结束,也会返还保证金,并加上高于银行的保证金利息。到年底,还会根据销售情况给予一定模糊返利。通过这种层层绑定,宗庆后解决了之前四大问题中的两个 ——“渠道建设” 和 “资金回笼”。今天这一个模式已经不新鲜,但在三角债问题横行、人们做生意更习惯 “赊销” 的当时,是有开创性的。

  可娃哈哈凭什么让这些经销商都按自己的规矩来,让他们给自己垫资、压库存?关键还是经销商能赚到钱,有利可图,自然就会遵守协定。

  宗庆后很清楚这一模式能运行的前提,第一就是产品力要够硬,娃哈哈的货得好卖、能赚钱;二是要严控价差,宗庆后制定了一套复杂的全国统一批价体系,这一体系确保每个环节的批发商都能从中赚到钱,同时,他严格划分各级经销商的营业范围,成立专门的机构,检查产品批号和所在地区相不相符,严查有些经销商为利益,到对方区域销售的 “冲货” 行为,坚决保护经销商在本区域利益不受损。

  也只有这种设身处地为经销商着想,让经销商赚钱,联销体才从不可能,成长为娃哈哈的一张坚不可摧、串联全国的巨型大网,也解决了上面的 “价格体系” 问题。

  之后的 20 年里,为了这张大网不被风浪吹破,宗庆后可能是全国跑市场最多的老板,几乎保持着每年 200 多天走访一线市场,与无数一二级经销商、超市或小卖铺老板见面。同时,以每 2 - 3 天一篇的频率,每年亲自撰写 100 多篇销售通报,解决最后一个 “信息流通” 问题,也以此排兵布阵,不断调整娃哈哈的战略,使娃哈哈不断抢先对手一步。

  而这张于日后逐渐完备的大网,让他后来在与百事、可口可乐的商业竞争中获得了优势,为娃哈哈之后不断扩张,建立了组织架构上的基础,辅助他打造并管理着后来那个幅员辽阔的饮料帝国,也助力他三次问鼎中国首富。

  性格决定命运,宗庆后身上有很多特点:勤奋,70 岁还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,不知疲倦、乐在其中;远见,在保健品市场一片狂热、像捡钱一样时,逐步淡出,走多元化布局;敢打敢拼,最初承包经销部敢立军令状,敢以蛇吞象兼并杭罐厂,投广告也舍得砸钱;有头脑,且洞悉人心,创造 “联销体”,构建了一个复杂而严密的全国渠道网。

  而同时,他也是 “专制” 的。娃哈哈内部常年不设副总裁,最高层只设董事长和一个总经理,且都由宗庆后一人担任。员工连买一把扫帚、买一辆电动车的钱,他都要亲自批,这种绝对掌控力为娃哈哈早期带来诸多好处,但制度化的滞后,也在日后埋下隐忧,2017 年,他接受央视《面对面》采访时回应过这样的一个问题,记者问:

  我想我能管到 50 年吧。我想我这个寿命还比较长,我身体也比较好。在后面 20 年,我希望把他慢慢制度化。

  岁月不饶人,这个勤奋的老人其实已无 20 年的时间了,仅七年之后,他就离开了人世。

  忙忙碌碌苦中求, 千载难逢军令状; 巨资兼并杭罐厂, 广告轰炸联销体; 全国各地设工厂, 伟业雄起娃哈哈; 积劳成疾巨人殒, 大任降于宗馥莉。